刘禹锡浪淘沙 高清

评分:
9.0 推荐

分类: 台湾剧 2005

导演: 陈长纶 邓安宁

剧情介绍

  总纲
  公元1895年,日清战争,清朝战败,一纸绝情的「马关条约」把台湾送进被殖民大半世纪的日治时代,民间纷纷反弹,义勇军此起彼落反抗。一艘载着首任台湾总督的「横滨丸」号,在澳底登陆准备接收台湾,却因此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更为台湾第一个女医生丘雅信(叶欢饰演)的一生,揭开序页…
  雅信的祖父林雅堂,因资助农民抗日被捕,命在旦夕,在众人建议下,雅信父亲林之干不辞劳苦,从新竹徒步赶至淡水,向备受日本总督敬重的马偕牧师求救。他的孝心不但救回父亲性命,更与基隆仕绅许尚仁一家结缘,促成了他与许家小姐秀英的婚事,婚后陆续生下了雅信和妹妹雅足。
  无奈好景不常,没几年之干因肺结核过世,生活所逼,秀英改嫁给五股地主丘元家。继父对聪明伶俐的雅信疼爱有加,把她当成掌上明珠极力栽培,不但送她进私塾学汉文,更让她进了台湾第一所女子学校「淡水女学堂」就读,启蒙了雅信的求知欲和世界观。
  只是没等雅信毕业,继父再度辞世,两个父亲都死于肺结核,让雅信立下学医的志愿,并突破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单枪匹马勇闯日本,不但考上连日本人都不易录取的东京女子医大,更在男人当道的医学界,创下「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传奇纪录。
  雅信赴日求学期间,认识了台湾留日学生林仲秋(施易男饰演)、彭英(霍正奇饰演)、关马西(叶天伦饰演)等人,并与仲秋展开一场因为同姓,而无法开花结果的恋情。之后雅信学成归国,因文化协会创办人詹渭水做媒,开始与彭英交往,并进而缔结良缘,生下女儿彭亭和儿子彭立。
  只是雅信事业心重,全副精神都放在自创的「清信医院」及附设「产婆学校」。妻子气焰胜过自己,重挫彭英的自尊心,如师如友的詹渭水又在此时过世,让他们共创的「台湾民众党」群龙无首。再加上日本特务不断盯梢,让彭英愈发郁郁不得志,终于辞别妻女,前往中国避难,此后音讯全无。
  两年后,雅信辗转得知彭英人在北京、感染疟疾的消息,雅信赶至中国千里寻夫,却发现彭英早已移情别恋,心痛之余,两人黯然离婚。由中国伤心返台,雅信继而接获初恋情人仲秋病逝的消息,一连串打击让雅信心情百转,下了到加拿大继续深造的决定,并把一对儿女托付给情如姐妹的日籍帮佣雪子(佐藤麻衣饰演)。
  谁知一场单纯的留学梦,却让雅信成为回不了家的母亲。1941年珍珠港事变,美对日宣战,雅信被迫留在温哥华唐人街开业看诊,却被当地医生密告她没有执业执照,开始一段身心俱疲的官司大战。她以一个娇小的东方女子形象,勇敢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新闻,不但震惊加拿大媒体,更因此邂逅了吉卜生牧师。
  雅信旅居加拿大时期,无时不想回台湾,但她的回乡路却一再受阻。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雅信被日本外交部当成台湾人,又被中国领事馆认定是日本人,皆不发护照给她,只想落叶归根的雅信受尽折磨,却仍不屈不挠,总算在1946年,排除万难回到台湾。
  谁知时代动荡继续摆布雅信的命运,1947年二二八事变,许多医生同业受害,雅信身历险境,吉卜生牧师专程赶来台湾探视,好友关马西为了保护雅信,劝她下嫁吉卜生,雅信从此成为英国籍眷属。哪知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断交,外交部以「外侨非法居留条例」把雅信驱逐出境。
  雅信的大半生,一直想要落叶归根,但却像鲑鱼一样,不断在阻力重重的逆流归乡路上,撞得遍体鳞伤…台湾,明明是雅信一生最思念的故乡,但最终雅信却只能被迫离开,在异乡度过寂寞晚年,再也不曾踏上台湾的土地…..

评论:

  • 宾静槐 9小时前 :

    很像正午阳光品牌会做出来的影视作品,从一开头场面到人物关系,都是好但似乎又有点滥。从景到摄影都弥漫着舞台剧摄影作品的气息,尤其人物常常正脸特写来处理,更像是摄影作品的动态影像,其中不乏一些小男孩在车下可以清楚听到父母的谈话这样的情节,就更能理解为一种舞台剧了。但是这部电影里舞台剧和电影都用了彩色来处理,黑白光影反而是一种真实生活。最喜欢一场戏是爷爷奶奶在窗边的谈话,丹奇为整部戏注入了恬静的烟火气,是一种日常的美,不是戏剧味。这里我也喜欢这部影片的黑白摄影,它让朱迪丹奇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清晰,展现了苍老和岁月的力量,不同于兰心里我总觉得黑白是为了掩饰巩俐作为本身的年龄和生理状态,智齿利用黑白摄影是不太精致的布景变得更有风格,这部电影的摄影匠心独运。最后丹奇的送别戏和别告诉她一比较高下立显。

  • 恽山雁 2小时前 :

    你知道你是誰對吧?你是貝爾法斯特15號的巴弟。

  • 喻芸茗 4小时前 :

    彩色的电影印象,黑白的回忆点滴,杂乱不章,风格杂糅,上一秒还恣情欢笑,下一秒就悲伤难捱,回不去的故乡与回不去的童年。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多次)泣不成声,爵爷Branagh的半自传电影还真是泪点满满啊,更满的是对Belfast的爱。PS 奥妙yyds

  • 卫昀峰 1小时前 :

    导演是不是想拍《乔乔兔》版《罗马》,这精心设计的构图镜头时刻提醒我是多么刻意;竟然镜头都精心设计了,叙事能不能精心设计下,整个叙事就是想一出就一出,完全没啥逻辑。动不动就bgm狂轰乱炸,导演我不想知道你的歌单。

  • 丰夏青 9小时前 :

    崽子四岁,超级喜欢汪汪队。陪他看完以后感觉比剧版好很多。狗狗不再只是勇敢,他们也会害怕,也会沮丧,也会担心。其中以阿奇的情感转换最为明显。“我不是因为你可怜才收养你,而是我知道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英雄”。最后皆大欢喜,孩子慢慢也认识了狗狗的更多面。所以啊,评判一个儿童电影,就问孩子喜不喜欢。我家小孩儿一个多小时没动地儿没说话,全程看下来意犹未尽,这在他看来就是好的儿童电影。

  • 图门曼岚 4小时前 :

    唯一觉得不足是对同一个家庭中的哥哥几乎没有展开

  • 回冰之 6小时前 :

    真的不太行:歌挺好听也太多太密集了,把电影质感拉下来不少,像条长MV;彩色和黑白的表达蛮浅表的;有些镜头让我想有什么隐喻吗,结果莫名其妙。不过奶奶说的那句“Go now. Don’t look back.”我情不自禁泪目了。

  • 宇书易 4小时前 :

    假期陪娃看的,基本我全程在玩手机。简陋的画面,没啥教育意义的剧情,不断重复的造型与场景。。。这种动画,好处就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呀。

  • 弥问凝 8小时前 :

    非常喜欢。以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混乱时局,但妈妈的清醒、果断有魅力加上爸爸努力的寻找出路,还是使人看到希望。妈妈实在是太漂亮了,那种古典的、经典的魅力,爸爸后来也发现很帅啊,有点保罗·纽曼的样子。

  • 卫士忠 8小时前 :

    假期陪娃看的,基本我全程在玩手机。简陋的画面,没啥教育意义的剧情,不断重复的造型与场景。。。这种动画,好处就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呀。

  • 卫界平 1小时前 :

    8分,一部精彩有趣的电影,当然还有精美的黑白影像和出色的表演,有好几处被触动到了

  • 公叔俊达 1小时前 :

    片子短了点,碎了点,显得弱了点。如果你没有做过浮萍,那么你就无法理解浮萍的心里到底有多苦#2022奥斯卡阅片倒计时#

  • 卫晓科 3小时前 :

    《羅馬》的拙劣跟風作,我仿佛都能夠聞到陣陣銅臭味了。很努力在電影中尋找生活質感卻屈指可數,情感與牽絆都顯得過度加工,反倒是充滿了賣弄、造作與矯情,尤其不喜歡電影的攝影,構圖充滿美感不假,卻偏偏設計感重到都齁了,反感程度甚至超過了多到快讓電影像MV集錦的插曲們。即便如此,我又依然喜歡Judi Dench在其中的表演。

  • 声黛娥 1小时前 :

    竟唤起了我的乡愁 让我想到了童年的另一种可能 于是回忆起来过去做的选择也没什么不好 配乐太温柔了 我要哭了

  • 慧洁 7小时前 :

    阿奇戏份太多了吧!毛毛的戏份太少了!配音太烂了。汪汪队居然靠卖周边的钱盖了那么高一栋楼笑死。感觉画面变精致了再搭配笨笨的剧情就好奇怪

  • 尾骊蓉 0小时前 :

    好好看!看动画片感觉就是一群纸片狗儿,没什么人格的,但是电影里就立体丰富好多。阿奇战胜恐惧的时刻真的好感人,他问莱德“哪有对象在成员失误两次时就抛弃它的?”时候也振聋发聩。而且歌儿都好好听啊~热烈欢迎新成员蓓蓓!!!

  • 凌洁 4小时前 :

    母亲的演员演得极好,在面临生活变迁时流露出来的细腻情感,脆弱,坚强,对待孩子的三观正直都令人动容。“你给他们准备了花园,可是在贝尔法斯特他们可以在街上玩儿,所有人都爱他们照顾他们,而当我们漂洋过海,别人会看不起我们甚至嘲笑我们的口音。”肯尼思导演不忘用一个特写镜头告诉我们他爱阿加莎,对,东方快车和尼罗河我翻拍了,他是典型的要圆梦的导演。片子成色不算太好但是每一个曾经漂洋过海的人都能懂。

  • 似嘉树 4小时前 :

    北爱尔兰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宗教斗争以及历史成因,是英国偏特例的一个行政区。暴乱与不安曾一度困扰着这个地区,成为了难以解决的社会性顽症。《贝尔法斯特》通过做旧的黑白画面,以一条街巷一个家庭的视角,影射了整个北爱尔兰的固疾,有力且深刻。

  • 婧桂 1小时前 :

    7分,心灵深处是故乡,虽然是历史,但是很私人珍藏记忆的表达,“致留下的故人,致离开的游子,致所有迷茫的人”单方面觉得和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无缘,大概率最佳导演。片子靠音乐,戏剧,电影片段,电视机四大媒介叙事转场真的很讨巧,但黑白色调营造出的强距离感,除个别场面确实恐怖心悸之外,剩下毫无共情,但又仿佛看纪录片一般真实残酷。家乡不再柔情,在一次又一次内心挣扎与执念下面对残酷的事实还是选择了离开,在被迫相隔两地后,会更珍惜身边的人吧。

  • 不翠芙 4小时前 :

    虽说是自传体电影,夹杂着大量私人记忆,但处理方式十分老套,全靠堆砌。作为背景存在的“北爱尔兰问题”也缺乏更深刻的反思。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